李因笃

李因笃

清代

李因笃,字子德,一字孔德,号天生,陕西富平东乡(今富平薛镇韩家村)人。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自幼聪敏,博学强记,遍读经史诸子,尤谙经学要旨,精于音韵,长于诗词,诗逼杜甫,兼通音律,崇尚实学,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音韵学家、诗人。被时人称为不涉仕途的华夏“四布衣”之一。康熙十八年(1679年)荐鸿博授检讨。尝辨秦中碑版极有依据。行、楷书用笔秃率,意近颜真卿。著《古今韵考》《受祺堂诗文集》《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

主要成就

  李因笃一生安贫乐道,勤于研读,执教著文,毕生不倦,学识渊博,著述宏富。其主要著作有:《诗说》《春秋说》《议小经》《汉诗音注》5卷,《汉诗评》5卷,《古今韵考》《受祺堂诗集》35卷,《受祺堂文集》4卷,《受祺堂文集续刻》4卷,手抄本《山汉论》1卷等。

  李因笃在音韵学研究上,一生与顾炎武携手合作,《音学五书》是顾炎武音韵学的主要著作,写稿时,常与因笃商讨,顾炎武说:“深知吾书,海内惟李天生一人”。可见对李因笃在音韵文字学方面造诣的肯定。李因笃还研究了杜甫在七言律诗中使用仄声的规律和特点,得到当时朱彝尊等人的肯定。他著有《汉诗音注》和《古今韵考》。

人物生平

  幼年时期

  幼年时人呼为“神童”,李因笃的先世是山西洪洞人,金元时,迁移关中,定居富平东乡(今薛镇韩家村)。其高祖、祖父经商于陕北的延安、定边、安边一带。父亲,名映林,“始以文补邑诸生,少而刚方,绩学不怠,独好传注,以程朱为宗。”从师明末关学儒宗冯从吾,为得意门生。崇祯七年(1634年)4月,患病而亡,年仅27岁。其母田氏,为富平人田时需的女儿。是年7月,李自成率义军攻占富平,其居韩家村被围,祖母杨氏囿于传统“忠君”思想,率族人81人俱焚,3岁的因笃与弟因材随母去外婆家才幸免于难。从此,李家门户萧条,无依无靠,母子三人只得客居外婆家。

  李因笃外祖父为增广生员,对因笃“提携教诲”,使因笃受到良好教育。因笃天资聪颖,5岁即读经史,过目不忘。7岁时,其母见因笃逐渐懂事,便取出其父遗书及冯从吾小像,哭诉曰:“此孔孟真传,若父畴昔之潜心从事者也,小子从此自励,若父为不亡矣。”因笃从此昼夜诵习,手不释卷,继承父志,学益大进。“八岁能文章,出语辄惊人”。11岁应县试,考取第一名,入庠学习,时人称之为“神童”。不久,他抛弃了科举应考,“为诗文,有闻于时,而尤潜心于传注之书,以力追先贤。”

  游历时期

  崇祯十七年(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攻陷北京,明亡。时因笃13岁,深感亡国之痛,立志反清复明。顺治五年(1648年),18岁时,他告别故里,出外游学,看见山河依旧,朝服易改,思想故国家邦,祖先遗训,不禁感慨万千,仿杜甫作《秋兴》诗八首以寄之。翌年,经友人苏生紫、赵一鹤推荐,抵达代州,在知州陈上年家任塾师,后陈上年调至雁平道,因笃随同前往。此间数年,他益发愤读六经及濂洛关闽诸大儒书籍,所著诗文更加高古精邃,名播海内,一时骚人词客,趋之若鹜,至邸舍不能容。其中著名学者昆山顾炎武、太原傅青主、粤东屈大钧和他结为至交。人称“自有名士以来,以布衣耸动四方,未有如公之盛也”。

  康熙五年(1666年),顾炎武二次会因笃于代州,他们在陈上年的庇护下,联络志士20余人,于雁门、五台之间,披荆斩棘,垦荒种田,以图复明之举。李因笃在塞上八、九年间,被陈上年“视为畏友,投契之深,有同骨肉。”使李因笃无内顾之忧,精心研读学问。康熙六年(1667年)9月,陈上年离职而去,李因笃携家归秦。

  康熙七年(1668年)春,顾炎武因文字狱牵连,在济南入狱,经李因笃、朱彝尊等友人的多方奔走竭力营救,于是年10月获释出狱,与因笃在北京相会。此后,李因笃与顾炎武的情谊愈加深厚。

  康熙九年(1670年),39岁的李因笃再次东出潼关,走河南、下扬州,南游湘、鄂、楚等地,结交四方学者。康熙十一年“三藩之乱”突起,社会动荡不安,因笃虑及老母安全,遂急速返里。此时,陕甘一带也发生动乱,朋友郭九芝、总兵张梦椒欲推荐他从军,因笃力辞,遂避居富平北部明月山下。但军政官员仍不断缠扰,后“避地凤翔,又之延安”。

  康熙十四年(1675年),周至李二曲,“以避兵氛”,应县令郭九芝之邀,隐居于郭为其修建的隐士庄拟山堂别墅(在今富平王寮镇军寨村),李因笃为其作序以记大略。以后,李二曲与顾炎武、李因笃、王山史、李雪木等学者名士经常在此研究学问,和诗唱文,讲学质疑,长达五年,后二曲返回周至。

  为官时期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政府为延揽人才,缓和与汉士族的敌对情绪,攻固统治基础,开博学鸿词科、诏举文行兼优之士。内阁学士项景襄、李无馥、大理少卿张云翼,以“学问渊通、文藻瑰丽”荐举李因笃,因笃以母老家贫为由,力辞不就。然而,康熙早闻其名,称他与秀水朱彝尊、慈溪姜宸英、无锡严绳孙为“四布衣”,“必欲致之”。地方官吏奉旨催促,因笃不从,以死抗拒,后在母亲的规劝下,于秋季涕泣登程。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一日,李因笃扶病考试,皇上拔之前列,授翰林院检讨,受命纂修晚史。因笃自抵都以至授职后,以母老孤丁,无所依托为由,屡次具呈具疏,先后上疏陈情37次。人云,《告终养疏》其文情词恳切,可与“李令伯(李密)《陈情表》同擅千古”,“其父可追班马,为我朝第一篇文章”。康熙看了疏文,深为所动,遂准许他的请求。离京那天,京师士大夫数百人为其送行,朱彝尊“祖饯于慈仁寺,挥泪而行”,龚鼎孽为其题写“西京文章领袖”的堂匾赠行。当时他与周至李二曲、华阴王山史、三原孙豹人,被王渔洋(士真)誉为“卓然自挺于颓俗之表”,不受清廷笼络的“关中四君子”。

  康熙二十年(1681年),顾炎武在山西曲沃病倒,他以信告诉李因笃,因笃即派人探视。岂料次年春节,宴请宾朋后的一天,因上马失足,初九即去世。噩耗传至富平,因笃即挥泪写了《哭顾亭林先生一百韵》,深表悲痛与怀念。

  讲学时期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春,李因笃应聘到关中书院讲学。此前,为重振关学学风,因笃与关中李二曲等名士积极倡导修复关中书院。他告诉二曲先生“闻米侍御至省,当乘间一言,此天地盛典,吾徒份内事也。今执事举少墟先生之任,委之於笃,是以乌获百钧,界不胜匹雏者,况京兆人文之薮,轩冕之彦,相望于涂,何至惟席无人,使谫陋如笃者,俨辱布衣祭酒之座乎?”虽然他谦让,不任书院负责人,但为关中书院的恢复和关学的振兴奔走效力。经常在这里讲学,与诸学者切磋学问。随后,关中书院成为“关学大兴”的圣地。是年7月,其母去世,因因笃平日谨尊母训,“乐善亲贤”,四方亲友万余人前来送丧。是年李因笃已54岁,坚持不仕。后又应邀为创建朝阳书院撰写序文,并在此讲学,推动了关学的进一步发展。

  李因笃晚年,因为年迈体弱,出外讲学不便,便在家乡镜波园或家中收徒讲学,常以著书立说写诗唱文为乐。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春,突患偏瘫,友人朱长源前来探望,李因笃拉着他的手说:“吾一生作诗文,不下数百万语”,又抚摸胸口说:“无一字不以此中刻画出”。从此说话困难,但仍伏案读书,撰稿不绝。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一代著名学者离开了人世,终年61岁。

  从师时期

  李因笃一生乐于教育事业,宣传他的学术思想,培养一代英才。他青年时在私塾任教,中年时游学全国各地,曾在关中书院、朝阳书院、富平镜波园讲学、名声传至关中内外,大江南北。晚年在家乡举办私塾,收徒讲学,直到临终,为教育献出了毕生精力。

  在教育思想上提出君主要努力学习,然后才能立法制行,教化臣民。他认为,天子经过努力学习后,必须能立大志,勤其政,诚政事,迪本德、怜臣民,明礼乐,尊贤才,孝祖先。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最终必博修而明。提出学习应有辩证的方法,“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主张学习要“经世致用”,认为学习经学的目的是通晓治国之道,做文章要结合现实。这与今日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相通之处。

  除此之外,李因笃在史学、天文、历法、乐律、书法、绘画、考据学等方面亦有很深的研究,在他的著作里都有精辟之论。这些都是李因笃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发掘与研究,为我们的现实服务。

李因笃的诗文

  • 弟从母侧来,再拜投一斝。征驹鸣前庭,担负已出野。

    仆夫前致辞,冉冉西日下。要当慷慨去,不觉泪如泻。

    兄言勤门户,弟言慎车马。

  • 小子复牵衣,岐路含百虑。不知行何方,强欲偕我御。

    念当远乖离,何忍挥之去。悲哉游子吟,斯须哀乐具。

    中怀如悬旌,摇摇不得住。依依天属亲,抚事愧童孺。

  • 高皇养士三百秋,卫帅食恩等通侯。铭钟书帛列上第,金樽玉案罗群羞。

    一朝河上度欃氛,虎啸崤函不忍闻。赤帜无色鼓声死,婴城惟有崔将军。

    将军开国世家子,轻裘缓带谈经史。吹篪时过大司农,北斗西豪俱在此。

    昭阳之冬月无阳,野斗豺虎色玄黄。决眦不知有锋刃,疾呼白日生冰霜。

    臣矢已穷力战久,侧身誓天不相负。已拚先溅侍中血,宁料如生元帅首。

    纷纷侍卫尽同朝,今何蕤萎昔何骄!朝行出攻暮不返,岁寒松柏乃后凋。

    后来传疑未传信,壶祠蠋墓无人问。长留遗像天地间,勇者成仁懦者奋。

  • 使者归旌近,云州去路遥。部间催枥马,关下缓星轺。

    折简俱相及,披裘各见招。佳人蒙夙契,胜友得联镳。

    野涸泒溪水,风深荻岸桥。荒陴依战伐,晚景媚渔樵。

    渐蹴双崖底,平临万仞标。羊肠盘紫塞,鹄卵插青霄。

    日暮冰霜积,年丰伏腊调。人家留戍垒,供帐设山椒。

    惜别寒温略,哀时比兴饶。安危宁异想,驾驭不同条。

    天眷垂西顾,民生脱大僚。翻疑开府节,只数侍中貂。

    甸国奚芳蔼,江云竟寂寥。抡才喧此地,授钺忆先朝。

    水旱纷犹昨,兵戈郁未销。庙谟多惨淡,公等尚风飙。

    事岂和衷得,恩将使过要。舆情违坦坦,物论付嚣嚣。

    半壁功谁就,诸羌衅自挑。祁连犹举火,瀚海未通潮。

    治化同缘木,乘除比梦蕉。薄言秦《驷铁》,遗恨汉嫖姚。

    抚迹怀难尽,更端客重邀。壶觞移短榻,棨戟壮寒宵。

    地隘沾行骑,山高响丽谯。闻诗矜越绝,藉草出江瑶。

    静觉微薰转,频添画烛烧。醉来吟不次,辞去卧无聊。

    素志蹉跎失,朱颜积渐凋。空余餐菊蕊,悔不学松乔。

    已任颠毛换,遑论髀肉消。异方甘蠖伏,吾道总萍漂。

    隔屋分旗鼓,开窗逼斗杓。健儿村外宿,饥虎夜深骄。

    奔陆回长驭,和羲近蓼萧。临歧愁偃蹇,后约待清韶。

    执手晨光发,登车骤雪飘。他年烦太史,永纪雁门朝。

  • 圣代垂裳日,宗臣秉轴年。安危殷独倚,作述俨相宣。

    国体光凝命,家声协象贤。先公堂载辟,旧德史争传。

    我李贻谟大,生民肇祀虔。仙源遥溯陇,望族久推燕。

    履傍星辰切,膏蒙雨露偏。沛丰原近汉,韦杜并依天。

    奋翮郎山迥,濡毫易水妍。雅音兼宕激,经术饱腾穿。

    制策留深殿,图书赐秘篇。然藜堪炳阁,发箧似流泉。

    屡冠清班采,平登上相躔。黑头人竞识,黄发卷弥坚。

    正色群僚右,和衷独座边。雍容瞻物表,敏捷洞几先。

    左序钟初彻,东方旭未延。极宸森列仗,阊阖静鸣鞭。

    特诏趋承谨,当时应对专。至尊频造膝,长日数移廛。

    渐睹皇威霁,难闻密语悬。输诚通肺腑,布泽满陬埏。

    往聚黔池甲,俄高楚塞烟。飞输连栈骑,铲障截江船。

    骇落狂涛莽,欢来急羽骈。奔猿宁假木,涸鲋已盈筌。

    胜算挥师次,英谋授庙堧。那须名出己,真少议随肩。

    惠洽雕题外,功论汗马前。珥貂开七叶,端佩领三蝉。

    粤徼迟湮垒,滇阴且控弦。敢求汤沐暇,遑恤鬓丝鲜。

    托契孚鱼水,赓歌靖铠鋋。刚逢戎事肃,早觉聘车联。

    小子何能赋,愁吟亦可怜。总知穷自悔,奚补壮多愆。

    夙誉饶虚窃,佥询欻谬然。苦辞明发驾,终挟远游毡。

    势迫违慈母,途歧恋别筵。雪霜身契阔,河海泪潺湲。

    卸橐秋将暮,居亭地屡迁。炎晖行处猛,夕月几回圆。

    抱病仍趋阙,临轩勉受笺。滥分仓庾米,叨给度支钱。

    睿藻虽同及,温纶乃下诠。爰忘蓬户陋,竟备石渠员。

    乞养要无已,孤恩信有焉。回头双华阻,举目五云连。

    所恃萦瓜瓞,还劳芘葛绵。恭期致尧舜,锡类许矜全。

  • 大路回且长,昆仑杳殊域。重华不可作,帝望何由塞。

    世变纷相乘,民劳日以亟。积霖生涂潦,真宰久旷职。

    饥溺如当平,敢云一士力。其咨呼仁人,孰是益与稷。

    邈彼孙登游,高踪众莫识。苍蝇闻凤哕,大笑乃滋惑。

    流俗好危言,细儒工外饰。遵时在明哲,抱道惟守嘿。

    芝草歌汉恩,蕨薇荷周德。赠予惟此语,三叹奉嘉则。

  • 太行西北山北来,中有凌空之高台。月挂苍岩龙虎啸,云生赤迹风雷哀。

    千松万松立窈窕,十步五步行徘徊。纵目清凉在霄汉,抠衣灵鹫逼蓬莱。

    鹫岭后阁屹如峰,九莲阁中瞻圣容。庄严具足得未有,草莽何知争为恭。

    炎山忽飘孤屿雪,静夜时落翠微钟。秋色苍茫吊余址,夕阳明灭怀故封。

    神宗垂拱五十载,太后斋居多光彩。内启祠尝恩不遗,旁搜象教力仍逮。

    五台禅龛近京辅,两宫敕赐兼鼎鼐。时移物换凋碧梧,篆冷灰飞逐沧海。

    出门惟睹白雪飞,涧水松风听不违。攀弓抱剑悲相向,鹤驾鸾旂久未归。

    此刹翻同灵光在,他年仿佛魂魄依。君不见画壁金铺光照眼,贝花隐隐发灵机。

  • 复户人谁是,开荒野自知。中原无窜草,太府出新书。

    帐聚群羌合,烟移比屋疏。每怀宽大诏,重睹塞垣初。

  • 开元以降南雅坠,五百余年北地兴。步曹蹑刘自跌荡,凌鲍跞谢何崚嶒。

    此时风气首关内,河岳翕然同向背。壮藻浒西尝竞发,新声鄠杜共酬对。

    三子共擅宏德名,五星重瞻井鬼会。最怜胎簪称俊逸,犹嘉昌谷绝伦辈。

    后来宫商频动容,天下倾耳待黄钟。援古特立汉京帜,纵谈曾标骚赋宗。

    历下初难离阡陌,琅琊晚亦夹元白。哀思一变为楚声,秀令千秋堕唐格。

    遂有光禄起经学,同时孝廉推词伯。野卧徵纶久寂寥,公车老死空烜赫。

    未见侯芭前卒业,稀闻羊陟过相索。先生游处两公间,迥若片云秋在山。

    兴至不羁红尘色,吟成实助白雪颜。遐寄旷揽慎攸托,杜陵崆峒非杳廓。

    郡乘已舒五马骖,私田翻较诸生薄。鲍叔仗义多赒给,陶公辞荣竟一壑。

    倾家结客乃徒然,闭户摊书聊足乐。予溯渊源遵自出,半生零落不具述。

    惟桑与梓每系怀,涧曲云亭增洄潏。咫尺车里尚书庄,嶙峋南川太宰坊。

    侍御直声追贾董,中丞古调逼卢王。

    徒遭兵戈尽散佚,况复行役愁苍茫。恒嗟人伦违有道,窃幸戚党及中郎。

    世儒举细遗者洪,苛议悠悠挂英雄。群儿畴昔轻韩信,刮目谁今识吕蒙。

    丈夫不早封万户,华发可怜敝章句。鼓笳屡沸属国烟,丁壮宿沈江湖雾。

    举帆迟击祖生楫,真诰且传宏景注。比岁太白画垂铓,中宵欃枪占失度。

    行穷桃棘敝蟋蟀,坐感《蒹葭》繁霜露。梦里犹嬉俎豆家,征途暂委诸侯路。

    恭为所亲歌大耋,努力加餐慰迟暮。

  • 江城正月黄鸟鸣,有客清晨呼柴荆。相见乃吾故人子,朗如琼树玉山行。

    别时五尺今八尺,三载腾骧游公卿。长跪起居动有礼,藻华丹篆辉前楹。

    我亦再拜读来札,高江波涛同激发。自云流寓老益困,中复采薪相摩戛。

    盐泽汗血反蹉跎,鲁门鶢鶋谁识察。忍饿耻为稻粱计,哀鸣徒仰霄汉刷。

    往者邗沟嗟赁舂,豪家睨视薄其佣。陋巷经旬覆土锉,僧寮伏枕餐新松。

    解质未敢惜长剑,尪羸无时违短筇。形只影孤穷安诣,独君桥梓数过从。

    君有长歌二千字,两京板荡须臾事。《薤露》伤逝足慷慨,青蝇恶谗横涕泗。

    光芒遄飞遑停吟,徵羽数变始满志。太和协律迥奇绝,长庆尚书何纵恣。

    昔君早与吴桥游,漳海清江俊及流。回首太阿倒奄竖,蔓延关雒啼鸺鹠。

    九鼎卒移朋党祸,微霜深中杞人忧。礼失在野此最近,诗亡于近将焉求。

    晚年骀荡竹西久,高卧何如鹿皮叟。时湛彩笔拂云烟,遍搜遗文尽蝌蚪。

    大镛石鼓忽同几,犀剑环刀常在肘。籀书颉迹出争持,丞相中郎藉不朽。

    琳琅径寸轻千缗,约取犹难庇汝身。贵戚当前况辞谢,贫交接踵如饮醇。

    未携一丝坐相索,倾帙堆案皆所珍。岂但室中生交谪,邻翁窃笑童仆嗔。

    薄俗逐声实康瓠,黄钟遗弃人罕顾。山阳遂以工锻闻,正字终须碎琴去。

    沧洲踌躇独往愿,白发磬折诸侯路。北眺故园陇树深,东来春水江花暮。

    却送之子江之隅,轻舟漾日归东吴。内省殊惭报琼玖,相思且欲凌碧芜。

    夙知用拙见天性,何必雕虫非壮夫。片帆若访曹秀水,为道苍生望重苏。

李因笃的名句

热门诗人

纳兰性德 郑燮 白朴 马致远 王安石 黄庭坚 苏轼 杨万里 刘克庄 陆游 欧阳修 朱熹 陈著 辛弃疾 张孝祥 秦观 吴潜 刘辰翁 范仲淹 晏殊 吴文英 晏几道 朱敦儒 柳永 周邦彦 程垓 贺铸 李清照 周敦颐 文天祥 岳飞 李煜 陆龟蒙 韦应物 李商隐 元稹 刘禹锡 齐己 李白 白居易 杜甫 张籍 姚合 许浑 杜牧 皎然 刘长卿 贯休 贾岛 温庭筠 孟郊 王维 韩愈 王建 钱起 岑参 罗隐 郑谷 杜荀鹤 方干 孟浩然 戴叔伦 权德舆 韩偓 皮日休 张祜 韦庄 皇甫冉 张乔 张说 吴融 卢纶 李峤 王昌龄 顾况 宋之问 高适 司空图 李端 赵嘏 柳宗元 张九龄 李贺 韩翃 马戴 王勃 贺知章 郦道元 陶渊明 屈原 左丘明 司马迁 曹操 曹植 诸葛亮 卓文君

诗词类型

抒情 写景 写人 山水 咏物 婉约 春天 送别 秋天 离别 爱情 思乡 爱国 怀古 哲理 节日 友情 边塞 闺怨 战争 梅花 豪放 田园 月亮 夏天 励志 冬天 重阳 悼亡 中秋 七夕 荷花 元宵节 寒食节 地名 清明节 春节 菊花 端午节 黄河 惜时 读书 儿童 民谣 忧民 长江 母亲 老师 写风 写山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3 795造句词典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29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