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

  • 拼音sān guān 
  • 近义词
  • 反义词

词语解释

  1. 1.古代三个重要关隘的合称。著名者有:(1)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约在今之山西东南部。《后汉书.冯衍传上》:夫上党之地,有四塞之固,东带三关,西为国蔽,奈何举之以资强敌?李贤注:三关,谓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2)阳平关(今陕西沔县西)﹑江关(今四川奉节东)﹑白水关(今四川旧昭化西北)。《文选.干宝<晋纪总论>》:三关电扫,刘禅入臣。李善注:蜀有阳平﹑江关﹑白水关。(3)平靖关﹑武胜关﹑黄岘关。在今河南信阳南。《南齐书.州郡志下》:泰始中,立州于义阳郡。有三关之隘。2.(4)溢津关﹑瓦桥关﹑淤口关。在今河北雄县﹑霸县一带。《新五代史.周世宗纪》﹝六年夏四月﹞辛丑,取益津关,以为霸州。癸卯,取瓦桥关,以为雄州宋徐无党注:世宗下三关,瓦桥﹑益津以建州及见,淤口关止置寨,故旧史﹑实録皆阙不书。(5)明代以雁门﹑宁武﹑偏头为外三关,在今山西太原之北;以居庸﹑紫荆﹑倒马为内三关,在今河北曲阳之北。《明史.翟鹏传》:增游兵三支,分驻雁门﹑宁武﹑偏头……又于宣﹑大三关间,各设劲兵。清龚自珍《与吴虹生书》:三关者,雁武﹑宁武﹑偏头也。在太原之北,大同之南。清冯桂芬《费树臣饮马长城图小影

国语词典

  1. 三个关隘的合称:(1) 平靖关、武阳关(即武胜关)、黄岘关,为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县)之三关。《南齐书.卷一五.州郡志下》:「泰始中,立州于义阳郡。有三关之隘,北接陈、汝,控带许、洛。」(2) 上党、壶口、石陉,为上党(今山西省东南部地 )之三关。《后汉书.卷二八上.冯衍传》:「夫上党之地,有四塞之固,东带三关,西为国蔽。」唐.章怀太子.注:「三关谓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也。」(3) 阳平关、江关、白水关,为蜀之三关。《文选.干宝.晋纪总论》:「三关电扫,刘禅入臣。」唐.李善.注:「蜀有阳平、江关、白水关,此为三关。」(4) 北周以益津(今河北省霸县)、瓦桥(今河北省雄县)、草桥(今河北省高阳县)为三关,关北属辽。(5) 明时以居庸、紫荆、倒马为内三关。(6) 雁门、宁武、偏头,为山西乙则上之三官者废矣。」
  2. 身体食、视、听三要处。
    1. 《淮南子.诠言》:「三官交争,以义为制者,心也。」

网络解释

  1. 三关 (古代地名)
    1. (1)即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在今山西。上党关一说在今屯留县境,一说在今晋城南;壶口关在今黎城东北;石陉关无考,一说即井陉关。《后汉书·冯衍传》:“上党东带三关,”即此。
    2. (2)即阳平关、江关、白水关。阳平关在今陕西宁强西北,江关在今四川奉节东,白水关在今四川广元西北。《三国志·吴志·贺邵传》:“刘氏据三关之险。”即此。
    3. (3)义阳三关。南北朝时义阳郡(治今河南信阳)南平靖、黄岘、武阳三关的总称。在今豫鄂界上。三关与郡城势如首尾,为南北兵争要地。《南齐书·州郡志》:义阳“有三关之隘”。
    4. (4)即淤口关、益津关、瓦桥关。在今河北:淤口关在今霸县东,益津关在今霸县,瓦桥关在今雄县。五代周显德六年(公元959 年)世宗北取瀛、莫等州,以三关与契丹分界,即此。一说三关中有草桥关(今河北高阳东),而无淤口关。
    5. (5)明代以今河北境内沿内长城的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为“内三关”;今山西境内沿内长城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为“外三关”。京师恃为外险,北边有事,必分列戍守于此。
  2. 三关 (佛教禅宗名词)
    1. 三关:即本参(初关)、重关、末后关。由参话题引出无漏慧,由无漏慧,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名为初关。既见性已,乃以无漏慧对治烦恼,到烦恼伏而不起现行,方名重关。然烦恼之伏,犹赖对治功用,必至烦恼净尽,任运无功用时,始透末后一关。

“三关”单字解释

: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 2.表示多数或多次:~思。~缄其口。 3.姓。...
:1.使开着的物体合拢:~窗户。把抽屉~上。 2.使机器等停止运转;使电气装置结束工作状态:~机。~灯。~电视。 3.放在里面不使出来:鸟儿~在笼子里。监狱是~犯人的。 4.(企...

热门词语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3 795造句词典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29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